新闻中心

经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医疗器械专业制造商

移动医疗器械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

2020-12-24

移动医疗器械指采用无创移动计算终端实现一项或多项医疗用途的设备和/或软件。其中移动计算终端指供个人使用的移动计算技术产品终端,包括通用(商业现成)终端和专用(自制医用)终端,使用形式可分为手持式(如平板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穿戴式(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和混合式(手持式与穿戴式相结合)。

报告概要
 
移动医疗器械指采用无创移动计算终端实现一项或多项医疗用途的设备和/或软件。其中移动计算终端指供个人使用的移动计算技术产品终端,包括通用(商业现成)终端和专用(自制医用)终端,使用形式可分为手持式(如平板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穿戴式(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和混合式(手持式与穿戴式相结合)。
 
在技术及终端需求的共同驱动下,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根据销售额统计,2015-2019年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由213.9亿元增长至48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2.7%。2019-2024年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以27.3%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20.2亿元。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主要受软件技术逐渐成熟、硬件产品不断升级及终端需求居高不下三方面因素驱动。
 
 
软件技术与硬件产品共同进步,推动移动医疗器械性能提升
云计算、网络安全等软件技术逐渐成熟,其中,云计算具有降低信息化成本、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业务灵活性、提升服务专业性等优势,与移动医疗器械结合使用可降低数字化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移动医疗器械通常具有网络连接功能以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或远程控制,存在网络安全风险。云计算与网络安全技术的进步,对于提升移动医疗器械智能化水平及安全性意义重大。显示屏、电池等重要配件呈快速发展之势,柔性显示屏、锂电池等应用加深有利于移动医疗器械产品性能指标的提升。
 
院内院外市场需求居高不下,移动医疗器械发展空间广阔
移动医疗器械体积小、可移动、含有医疗器械软件或本身即为独立软件,因此比传统医疗器械应用范围更广,发展空间也更加广阔。一方面,移动医疗器械应用科室更广泛,在院内适用场景更多。另一方面,移动医疗器械适用于基层医疗与院外医疗,二者受国家政策驱动发展态势向好,推动移动医疗器械行业规模持续扩张。
 
移动医疗器械优势突出,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加深
移动医疗器械在数据采集、管理与应用方面具有数据标准化采集、数据集中管理、数据联网应用三大优势,而医疗大数据是实现“互联网+医疗”的基础,因此,移动医疗器械厂商能够凭借产品使用过程中获得的大量优质数据实现盈利,同时也将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加深。
 
 
第一部分: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综述
 
1、定义、类型与判定原则
 
移动医疗器械与移动健康电子产品不存在清晰的划分界线,凡符合医疗器械定义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软件属于移动医疗器械。
 
定义:根据CFDA2017年12月发布的《移动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移动医疗器械指采用无创移动计算终端实现一项或多项医疗用途的设备和/或软件。其中移动计算终端指供个人使用的移动计算技术产品终端,包括通用(商业现成)终端和专用(自制医用)终端,使用形式可分为手持式(如平板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穿戴式 (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和混合式(手持式与穿戴式相结合)。移动医疗器械含有医疗器械软件或本身即为独立软件,不含医疗器械软件的可移动、可穿戴医疗器械不属于移动医疗器械。
 
 
类型:移动医疗器械可分为移动医疗设备、移动独立软件、移动医疗附件三大类。
 
判定原则:移动医疗器械与移动健康电子产品不存在清晰的划分界线,凡符合医疗器械定义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软件属于移动医疗器械。
 
(1)预期用于健康管理的、目标人群为健康人群的、记录统计健康信息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软件不具有医疗目的,不属于移动医疗器械;
 
(2)预期用于疾病管理的、目标人群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控制驱动医疗器械的、处理分析监测医疗数据/图像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软件具有医疗目的,属于移动医疗器械 。
 
 
2、产品技术要求
 
移动医疗器械不仅性能指标需要达到等效传统医疗器械水平,在网络安全能力、显示屏性能、环境光抗干扰能力、电池性能、云计算服务能力等方面均有严格技术要求。
 
移动医疗器械不仅性能指标需要达到常规医疗器械的技术水平,在网络安全能力、显示屏性能、环境光抗干扰能力、电池性能、云计算服务能力等方面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才可应用于临床。
 
移动医疗器械技术要求
 
 
3、代表产品介绍
 
移动医疗器械涉及领域广泛、产品众多,各类产品的代表厂商均有所不同,行业内暂无全领域覆盖的龙头性企业。
 
移动医疗器械涉及范围广泛,产品众多。目前市场上较为典型的移动医疗器械产品包括:智慧云血压监测系统、智慧云血糖监测系统、智慧云心电监测系统、移动DR、智慧体温监测、慢病管理平台及远程医疗平台。各类产品均有不同的主要参与产商,暂无全领域覆盖的龙头性企业。
 
 
4、代表产品优势分析
 
患者端移动医疗设备具有长期持续记录数据、可查阅完整过往数据及远程监测等功能;医生端移动医疗设备打破了科室及医疗机构的限制,使患者成为医疗服务中心。
 
移动医疗设备(患者端):以智慧云血压监测系统为例,在传统血压监测仪的基础上增加了无线蓝牙数据传输功能,能够将监测数据同步传输至手机,并以图表形式直观展示血压变化情况。对患者而言,智慧云血压监测系统能够长期持续记录血压数据,并根据血压变动及时预警,有助于疾病恢复与预防;对医生而言,在诊断时可以查阅患者过往完整的血压数据,能有效提高疾病诊断率;对患者家属而言,可远程监测患者血压情况,实现超越空间的远程看护。
 
 
移动医疗设备(医生端):以移动DR为例,比传统DR体积更小,可移动。一方面,移动DR打破了科室的限制,可配合患者需要在放射科、ICU、妇产科、骨科、急诊等多个科室之间移动;另一方面,移动DR打破了医疗机构的限制,能够在救护车、野外、家庭等多个不同场景下为患者提供诊断服务。移动DR使患者真正成为医疗服务的中心,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无需为了迁就医疗设备来回移动,移动DR可根据患者需要切换使用地点,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产品。
 
 
患者端移动独立软件能够实现诊前、诊中、诊后全覆盖,助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医生端移动独立软件可辅助医生提高医疗水平。
 
移动独立软件(患者端):慢病管理指组织慢病专业医生、药师及护理人员,通过诊前、诊中和诊后三个环节联通,构建慢病一体化病程干预及管理机制,为慢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慢病管理平台能够实现诊前、诊中和诊后三个环节全覆盖,并通过持续跟踪提升患者依从性,有效提高慢病管理效率。
 
 
移动独立软件(医生端):以远程医疗平台(医生端)为例,多为软件或APP形式,一方面为医生搭建了与患者及其他医生交流的平台,可远程管理患者,辅助患者加速康复,同时加强优秀医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助力医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远程医疗平台可成为辅助医疗工具,帮助医生实现自动化分析,并为医生提供前沿、全面的知识库和数据库,医生可根据诊疗需求随意调阅,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5、产业链分析
 
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主要参与者包括医疗器械厂商、软件厂商及配件厂商。
 
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参与主体为原材料供应商,包括核心零部件、配件等硬件供应商和软件供应商;产业链中游参与主体是移动医疗器械厂商,包括器械厂商和软件厂商;产业链业链下游包括销售渠道及应用终端。
 
 
6、产业链上游分析
 
核心零部件价格高昂、成本占比最高,配件及软件价格较低,是影响移动医疗器械性能,实现“可移动”属性的关键。
 
除移动独立软件外,其它移动医疗器械的原材料中,核心零部件仍然是成本占比最大的,例如移动DR的X线球管、平板探测器等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可达到55%及以上。其它配件价格相对较低,整体成本占比约为30%-35%,但是对移动医疗器械最终性能影响较大。软件价格也较低,占整体成本的比例不足10%,但是是医疗器械实现“可移动”属性的关键。
 
 
核心零部件:核心零部件的性能决定着移动医疗器械的技术高度。目前,中国大部分医疗器械厂商不具备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及生产能力,需从其它厂家处外购,再进行整机组装。具备核心零部件供应能力的厂商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
 
其它配件:配件厂商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无明显的头部企业,市场参与者众多,议价能力不强。
 
软件:软件厂商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京津冀等地区,现阶段已形成成熟的产业,市场参与者众多,无明显的头部企业,议价能力有限。
 
 
7、产业链中游分析
 
产业链中游市场参与者包括硬件厂商与软件厂商,二者目前均无明显头部企业。未来伴随科技巨头的加入,软件领域巨头将逐渐显现。
 
移动医疗器械厂商包括硬件厂商与软件厂商两类,二者既独立进行移动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也合作进行新产品及新商业模式的开发。
 
 
(1)硬件厂商:硬件厂商供应的产品以移动医疗设备为主,代表产品包括智慧云血压监测系统、智慧云血糖监测系统、智慧云心电监测系统、移动DR等,不同产品差异较大,主要参与厂商也有较大差异,尚未出现能同时覆盖多个领域的头部企业。与功能类似的传统医疗器械相比,移动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售价可高出50%以上,例如市场零售价约50万元的DR设备,若增加了“可移动”属性,市场零售价可达到80万元以上。但是,移动DR与传统DR相比,成本增幅低于10%。由此可见移动医疗器械厂商具备更高的利润水平,吸引更多参与者进入该领域。
 
(2)软件厂商:软件厂商供应的产品以移动独立软件为主,代表产品包括慢病管理平台、常规健康管理平台、远程医疗平台等,不同产品同样差异较大,参与厂商也有较大差异,行业内暂无能同时覆盖多个领域的头部企业。但是,阿里巴巴、华为等科技巨头企业正在积极布局移动医疗器械领域。未来,该类科技巨头企业有望凭借强劲的资金实力,成为移动独立软件领域的头部企业。
%{tishi_zhanwei}%